发布日期:2025-05-22 09:44 点击次数:130
自从1977年进驻克鲁斯堡剧院后,截止到2024年一共举办了48届斯诺克世界锦标赛。神奇的克鲁斯堡也留下了三个放眼全球体育史都是十分罕见的神奇纪录:1、每年举办1届,从未中断;2、固定举办地,从未更换;3、首次夺冠,甭想卫冕。
作为铁杆斯诺克球迷,我将定期为大家介绍、解读一些斯诺克历史上的趣味知识点。今天,我首先给大家说叨说叨所谓的“克鲁斯堡魔咒”。
一、何为克鲁斯堡魔咒?
即自1977年在克鲁斯堡举办世锦赛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48届,有20名球员曾经在这里第一次夺得世锦赛冠军,却从未有任何一名球员在首冠后的第二年成功卫冕。令世界台球迷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卫冕不难,为什么首冠后的卫冕却难如登天?
卫冕成功的情况如下:
1.1983年--1984年史蒂夫·戴维斯卫冕成功;
2.1987年--1989年史蒂夫·戴维斯连续两次卫冕成功;
3.1992年--1996年斯蒂芬·亨得利连续四次卫冕成功;
4.2012年--2013年罗尼·奥沙利文卫冕成功;
5.2016年--2017年马克·塞尔比卫冕成功。
二、克鲁斯堡魔咒形成的原因浅析。
1、长局制需要手感的稳定性。首冠者第一次夺冠时,如同不惧怕老虎的“初生牛犊”,一鼓作气神奇坚持到了最后;而只经历一次长局制的打磨,次年没有了“初生牛犊”的冲劲,却平添了“何时是尽头”的抱怨,状态起伏大,难以走到最后。这也是48届赛事,非种子选手只有墨菲1人夺冠的根本原因。即:从资格赛打上来的选手夺冠率只有区区的2.08%
而如果赵心童能够在本届赛事中夺冠,那他就会创造一个“前肯定无古人,后基本无来者”的纪录——外卡选手在克鲁斯堡成功加冕。
2、辉煌加冕后产生的心理懈怠。作为一名职业球员,在克鲁斯堡加冕是他们的终极梦想,一旦实现,都会有一种尽情享受一段时间的念想,训练少了,手感没了;娱乐多了,野心没了;应酬多了,睡眠少了。等到高额奖金所剩无几,想要再次多挣奖金时,才发现自己虽然能够在短局制中夺冠,但到了恐怖长局制的世锦赛上就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世锦赛上的竞争非常残酷。最长长达35局、总耗时十几二十多个小时的总决赛。是对球员体能储备、心理调适、手感维持的一个终极考验。能经受得住一次考验的人还比较多,能经受得住连续多番考验的人极其少,所以但凡能够卫冕者,必是这项运动的天才型选手。半个世纪来,真正归属于这类天才型的选手,也只有区区四位:史蒂夫·戴维斯、斯蒂芬·亨得利、罗尼·奥沙利文和马克·塞尔比。
三、克鲁斯堡魔咒未来有无被打破之可能?
回答是肯定的,“不久的未来,肯定有人打破这个魔咒。”
理由1:魔咒跟纪录一样,都是用来打破的,这既是一个概率学问题,也是哲学上的“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所以,永恒的“魔咒”是肯定不存在的。
理由2:球员生存、生活状况(主要指经济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他们在高额奖金面前显得更加的从容淡定。
理由3:越来越多非英伦三岛球员的加入,选拔斯诺克天才的空间空前扩大,尤其是以丁俊晖、赵心童、吴宜泽、斯佳辉等为代表的中国球员,越来越多进入克鲁斯堡争夺“享得利杯”,他们有着东方的勤奋、智慧、坚毅和隐忍,给打破魔咒增加了无限可能。